媒体报道
中国企业家杂志:宋志平:容纳的力量
来源:CNBM 宣布时间:2011-09-07本文刊登于《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第392期( 2011年9月5日出书 上半月刊)
宋志平:容纳的力量
宋志平一人执掌两家央企,扩张迅猛,攻势凌厉。但他是个性格温和、不喜对抗的人,一直在摸索逾越所有制的生长模式。
文│本刊记者 潘虹秀 编辑|何伊凡
2007年4月,杭州西湖畔汪庄饭店,几位茶客从早晨喝到晚上。
品茗者划分是浙江水泥、三狮水泥、虎山水泥、尖峰水泥卖力人,这四家企颐魅占了南方水泥市场半壁江山,请客者是中国建筑质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
茶喝得并不轻松,宋志平要“虎口拔牙”。“我们在南方没有一家水泥企业,其时计划在浙江抄底。”宋志平回忆。浙江有多条新型干法水泥线,技术与装备都很先进,恶性竞争也异常惨烈,他希望这四家企业能够接受重组。
这并很是见谈判方法,然而宋志平没时间一家家攻克。四家公司都有外资或其他竞购敌手盯着,尖峰水泥第二天要去马来西亚签协议,浙江水泥已经收了一家意大利水泥公司的预付金,虎山水泥即将与一家化工集团相助,而三狮水泥正计划自己改制民营化。
喝完茶后,尖峰水泥取消了去马来西亚的行程,浙江水泥退掉了意大利公司的订金,虎山水泥辞掉了化工集团,三狮水泥坚决中止了改制计划,四家水泥公司最终都加入了中国建材。以它们为基础,中国建材组建南方水泥公司,在浙江、江苏、湖南、江西、广西、福建、上海六省一市跑马圈地,到2010年底,重组了近150家企业,截至2010年底,南方水泥产能从零快速扩张到1.2亿吨,创立了世界水泥生长史上的奇迹。
北京紫竹院四周,一座低矮的五层楼,难以贴上“央企”这个霸气的标签。宋志平的办公室在楼的一角,虽做建材生意,但狭小的办公室看起来至少十年没装修过。他身材敦实,说话声音柔和,像怕吓到对方。他也颇细心,领带整齐叠好装在盒子里,需要时能瞬间一丝不苟系好。很难看出这个人身兼两家央企董事长,麾下公司资产凌驾2000多亿。其中中国建材2010年营业收入达1354亿元,首次进入财产世界500强。
2009年,他受命同时任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国药)外部董事、董事长。只用2年多时间国药销售额就从400来亿,今年将冲到1200亿。央企“双料董事长”,目前还只有他一位。
中国建材5年中吸纳330多家企业,半数以上都是民企。不过,宋志平并未遭遇过多“国进民退”的指责,他以能高效整合所收购企业而自豪,认为自己是一位彻底的“企业家”,而非“企业干部”。
他的职业生涯中写满反败为胜的戏剧性逆转,但“央企”身份历来都不是他的底牌,纵然“汪庄谈判”,火烧眉毛时,他也没有“仗势欺人”,而是摆明利害:目前几家交手,水泥价格已从400元/吨打到了200元/吨,如果卖给四个差别公司,照旧要恶斗下去,人人亏损,如果卖给中国建材就能发挥协同效应,另外还能留给他们一些股份。据说当日宋带了一些小礼品作为见面礼送给四位水泥大佬,“没想到央企的头儿还给我们送礼。”一位加入谈判者回忆。
“央企击败一个民企意味着什么?是英雄吗?你个子比人家大,能击败人家是不言而喻的,但并不庆幸。企业家应不分所有制,央企和民企都有企业家,都有创颐魅者,不少媒体把央企常说成‘垄断者’,把民企说成‘个体户’,都带着不公正的色彩。国资委现在的122家央企中,绝大大都都称不上垄断,挣得都是辛苦钱。看待民企也要公正,他们更禁止易。其实,我们常把跨国公司奉若上宾,可是如果一定凭据这些人的逻辑,他们也不过是外国的‘个体户’罢了,把和外资相助看成荣耀,而和本国民企相助却退避三舍,这有什么原理呢?”他在探索一个逾越所有制的公式,即“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即是企业的竞争力”。“民企进来,不可简单驯服成央企,要保存它们已往的野性,我一向主张联合,主张容纳性生长,这与我的性格有关。”
宋志平生于河北深泽县,他的父亲曾在县工业局任局长,母亲是县打扮厂厂长。他记得母亲很要强,每年都是模范,发奖时,父亲在主席台,母亲上去领奖,全场往往大笑。宋志平性情平和,少年往往不乏改变世界的梦想,而他给姐姐写信,说我们都是普通人,做不了惊天动地的事,就做些一般人能做的事好了。他唯一奇特的嗜好是解数学难题,题越难越兴奋,乐此不疲。“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爱这么做。是想显示自己吗?似乎不是,我解好了别人也不知道,或许是为获得内心的某种成绩感。”
高中结业后他去插队,厥后面对几所大学保送的时机,父亲让文学青年宋志平选择了河北大学化学系。他觉得耍笔杆子在那个年代很危险,不如学技术,做工程师, “学生时代,我对未来有许多想法,想做老师,想看立室,也想过当工程师,但历来没想过做企业家,因为那时看妈妈做个小工厂的厂长,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着实没有太大的快乐。但今天我却说,我一生只做企业家,一生能把这件事做好就相当禁止易了。”宋志平回忆。
1979年秋天大学结业后,他分派到国家建材局,报到第一天拿了封介绍信,来到位于北京西三旗的一片玉米地,那就是北京新型建筑质料试验厂,该厂为中国建材集团下属企业北新集团前身。
加入事情不久,宋志平被派去瑞典实习,旅行了包括沃尔沃在内的许多欧洲至公司:大开间办公室,每人一台电脑,立体货仓……,在青年宋志平眼中,公司有一种神话般的光环,让他着迷。
正如父亲所希望,宋成了技术员,可三年后他选择了一条完全差别的路,成了销售员。在沃尔沃旅行时,他发明销售员名片上印的都是硕士,衣着整整齐齐,看起来很受尊重。而其时北新的产品堆在厂子里卖不出去,他觉得自己懂技术,去做销售能说得更清楚。放假回家,他绕了半天也不敢吐出“销售”这两个字,说是做“推广”,这是个很神圣的职业,对企业至关重要。父亲听了半天后问:你是不是做销售员了?他硬着头皮说“是”,父亲没再说什么。“我厥后从销售员做到销售厂长,父亲也没有表扬过我,他十分伤心,总觉得搞治理没有搞技术好。”
宋志平做了十年销售事情,这影响了他一生。他学会了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意识到温和也是一种力量。现在他偶尔也会接到销售员的电话,一般都会与对方礼貌地谈几句。“我知道他们打电话之前战战兢兢,当年的我也打过这种电话,你可以不买他的工具,但要勉励他。”有其它央企卖力人挺羡慕宋的作风,温和,还能把人管好,他说那是都是做销售员时训练出的心态。
从科长、副处长、处长升到副厂长,到1993年初,成为集团一把手, 时年36岁的宋志平,是全行业最年轻正局级干部?烧獠皇歉錾先蔚暮檬被,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国企脱困的时代,北新停滞不前,宋成为厂长时,企颐魅正面临建厂以来最困难时期,国企的通病全都有了,无流动资金,还要向银行交滞纳金。他在1月16日上任,没几天就是春节,回家过年时,几天下来很少说话,家人都很担心:一向喜欢说话的他如此缄默,压力是大到一定水平了。那段日子,他每天早上4点钟就醒,就想天怎么还不亮啊,另有好多事要做呢!到现在他也经常4点钟突然醒来,就是那时落下的毛病。
其时银行已不给北新贷款,企业没钱买生产石膏板、护面纸和矿石等原质料,宋志平带动招呼各人把家里存款拿出来,集资了四百万,买来第一批原料。宋和每个车间的工人都面劈面谈话,又推行日式精细化治理,全厂厂房的几万片玻璃擦得干洁净净,一年后,银行带着大铁箱子来到工厂,所有集资款如数送还,另有很好的利息。
自此之后,企业逐渐走入良性轨道。期间也不乏惊心动魄的战役。他上任后,北新建材石膏板销路很好,成了“印钞机”,但一家德国企业也看到了这块市场,彼时北新只有一条石膏板生产线,产量在2000万平方米,而敌手全球产量有几亿平方米,进入中国后在全国各地建厂。他们提出要和北新合资,宋志平坚持合资必须中方主导,对方差别意,就联合上海、安徽几家工厂“围剿”北新,把销售点摆到北新门前,价格压得很低。
“其时真快把我们打得稀里哗啦了。”宋志平回忆。但形势之逆转也出乎他的意料。原来对方接纳倾销战略,自己的工厂也撑得很辛苦,另外外资在中国水土不平,技术水平高,质料轻,钉子一打就穿,可中国的消费习惯是觉得越硬越结实,而北新生产的就是硬板。慢慢的,北新又占了上风。至今北新在中国石膏板销售已做到10亿平方米,把大都外资已赶出这个领域。
“我们不是生下来就有垄断职位的国企,也没有捧过金饭碗,而是一开始就面临全方位的竞争,在进入市场经济初期打了败仗,一经是那么落魄、失败的一群人,痛定思痛,才发明除了勇敢迈向市场没有任何后路。”宋叹息。
1997年,北新建材在深交所敲响上市钟,5年后,他迎来人生又一个转折点,调任到母公司中国建材集团任总经理。这也是一副“残棋”。宋志平就职时,中国建材风雨飘摇,几近破产,原总经理看到宋志平接任后,有点悲壮地对他说:“志平,我从弹坑里爬出来,你又进去了。”
彼时中国建材账上倒是趴着32亿逾期欠债,宋第一年主要事情就是跑银行和机构,进行债务重组,把种种要领都用尽了。买辆汽车也不敢以中国建材的名义,而是挂在北新名下,不然就可能让法院抵债。财务室已贴了封条,财务人员统统晚上偷偷进去办公,白天再把封条粘好。一年后,债务;沼诨航。
彼时的中国建材***的懊恼是缺钱。有一天,他随手翻报纸,一条消息跳到眼中,新闻上说某公司将内地的上市公司资产打包后在香港上市,但宋抓着报纸兴奋地在屋里踱步,心里只有一个声音:“要上市,要到香港去上市!”
2006年3月,中国建材(3323.HK)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招股价2.75港元。公司业务庞杂,有轻质建材、玻璃纤维及工程业务,另有数量少少的新型干法水泥,可投资者对水泥特别感兴趣,种种水泥股票都是基金重仓。从香港回来,宋志平问各人:听懂了吗?投资者的声音就是“水泥!水泥!水泥!”自此,他启动了收购战车。
第一战在徐州,敌手是战无不堪的“水泥之王”海螺。中国建材在徐州有两条线,双方打得昏天黑地,实际上中国建材要辛苦得多,它的实力与海螺基础无法相比。它那两条线,一条五千吨,一条三千七百吨,是小马拉大车,效率很低,而徐州海螺是条万吨线,其时同样技术水平的线全球只有七条。如果海螺再加一把劲,就把中国建材彻底打倒了。这是其时宋志平手中主要的水泥厂,失去徐州也就全盘皆输,这是一场生存之战。
命运再次翻转。他派人去安徽芜湖总部找海螺卖力人,希望能够收购徐州海螺。输家收购赢家?不对常理,但其时两家竞争,徐州海螺利润也大受影响,而海螺觉得中国建材的厂太破了,不肯收。但中国建材开出了一个好价格,它上市刚融回来二十多亿,愿意拿出近一半来钱收购徐州海螺。交易最终告竣,有人认为他们亏了,多付了钱,也有人认为海螺亏了,输在战略上。“收购的时候不要太算计了。”宋说,“如果我们买的是老母鸡,确实下蛋,就要多给别人几个月鸡蛋钱;如果是不下蛋的肉鸡,才去斤斤盘算。”
将徐州海螺纳入麾下第一年,中国建材就挣回3个亿利润。更重要的是借此项目,宋志平向资本市场宣布,中国建材要做水泥了!
今后,左手资本,右手收购,中国建材开始一路狂奔。
关于中国建材的速度,外界不乏质疑声音,据说一份《中建材是不是疯了?》的质料曾递交国资委。宋认为这些质疑看到了一些问题,但都在可控规模内,对他来说,最迫切的是抓住水泥行业结构调解的时间窗口。
水泥是行业集中度最低的工业之一,2005年全国约有5000多家水泥企业,前10名的产量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10%左右——在兴旺国家,前10名水泥公司能占60%左右。水泥又有一定销售半径,往往一个区域内斗得不可开交。地方政府也希望能够以重组发动工业升级,可因为利益跨地区重组难以推进。而中国建材作为央企,则没有这重障碍,它先与各省签订战略相助协议,然后在报纸上宣传自己要来了,再做外地水泥大佬们的事情。对方一旦“投诚”,小步队也就随着来了。整合完成,水泥的价格也就起来了。
宋熟悉工厂的每一环节,他有一套细腻的整合模式,如对标行业老大海螺;从下属企业中精心挑选“治理能手、市场能手、本钱杀手”作为领导员,派驻到新进入企业中;重组民企后一般都在新企业中保存30%股份,同时,大都原来企业的卖力人继续留任。宋志平***的自信来自他一手打造的容纳性文化,“我们融合能力很强,从不欺生。”
2009年6月,宋志平在出国路演去机场路上临时接到国资委开会的通知,他调转车头去国资委接受了一项他从未想到的任务,做两个董事长,即同时任国药集团董事长。2007年8月,国药集团原董事长郑鸿退休,外部董事原哈药集团董事长刘存周接任,刘的任期到2008年12月份。其时国药已数月无董事长。这个决定让宋感受很突然,但他和国资委说:我听从命令。15分钟谈完后他就走了,还遇上了原班飞机。
国药集团是国资委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和外部董事试点的首批企业,也是首批外部董事担当董事长的试点企业。
建材与医药看起来相去甚远,但经宋志平总结,有区别也有共性。例如建材行业制高点一是研发,二是成套装备,因为建材任何一次革命都要靠成套装备革新,大多技术都凝聚在装备行业中。但制药大厂都是轻工装备,制高点是研发和网络。药附加值很高,可以在全球运输,而水泥销售却不靠网络,因为水泥是短腿产品,有150公里运输半径限制。这两个企业也有共性,都在既关系国计民生又市场高度开放的领域,都由原来国家工业局撤掉后转化而来,都经历了资源重组、资本运营的生长历程,吸引了大宗社会资本。
国药的结构也暗合宋志平在中国建材的战略。进入国药后,他做了50多场调研,推动国药控股的香港上市,完成了国药、中生、医工院、中出服四家央企重组。同时迅速收购全国各地医药配送网络,不到一年,收购了一百多个省市重要网点,如今控制了除西藏外笼罩全国的网络。同时,又在全国布点物流中心。目前他又希望做更重要的一件事,即弥补国药的工业短板。
两个董事长角色并不相同,在中国建材,他是法定代表人、CEO,实际做了许多总经理的事情,比较具体;而在国药,他相当于董事局主席,只管偏向、战略、选人、决策。
他成了最忙的央企卖力人之一,三年只休了一个周末,照旧因为伤风。现在时间分成三部分,国药和中国建材各占三分之一,有时太忙了,他申饬自己,千万别讲串了A碛腥种皇奔,用于种种社会运动,宣讲他的“大企业”和“央企市营”等理念。
做“双董事长”有一个利益是有协同效应,就是和地方打交道时,外地往往既有建材业务,也有医药业务,他可以一次带两方面的人去谈,能获得更大支持。
去年春节,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太太问,你发什么发呆呢?他说在想中国建材以后十年的事情。太太笑他:也不想想自己什么时候退休,还想十年?“中国建材姓宋吗?现在不是,未来肯定也不是,但不影响我为它斗争。”宋有些激动地欠了下身。“中国建材有11万人,国药集团有6万人。我的责任是要企业能够健康生长,各人有平稳安定的生活。我一定把我的继任选好,把我的思想贯注给他们。纵然明天离开它,它仍然是会凭据既定的偏向和战略走下去。
他的偶像,是美国商界传奇人物亚科卡。亚科卡曾受雇于福特公司,被福特二世无故解雇,饱受屈辱,厥后成为克莱斯勒总裁,将该公司从死亡边悦魅拯救出来。“我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付价钱的午餐。我理解家庭温暖对一个人的重要。我理解,不管遇到天崩地陷都要勇往直前,这就是美利坚精神。”宋志平背诵起《亚科卡传》扉页上的一段话,他曾让这本书感动得热血澎湃。“美利坚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
1990年代,亚科卡来中国,在人民大会堂做了一场演讲,宋志平作为“粉丝”去了,还要到一张签名照片。他把这张相片压在北新建材办公室玻璃板下。遗憾的是,搬家时相片发潮了,粘在玻璃板上拿不下来。“到今天我一直很留恋那张照片,他是我一生的模范,不平不挠,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