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快捷登录
办公系统 邮件系统 人力系统 档案系统
快速通道
快速通道 客户 投资者 从颐魅者 研究者 求职者
邮箱登录 EN
目今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英才专访:宋志平:中国建材的三精模式

来源:CNBM  宣布时间:2019-09-16

         尊龙凯时登录首页(中国游)官方网站

       2019上半年 ,在基础设施建设增速创下近年新低、不少人看淡水泥企业盈利的情况下 ,水泥行业供应侧结构性革新效果显著 ,效益继续改善。

        中国规模***的水泥企业中国建材(03323.HK)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了1121.64亿元的营业收入 ,这是其历史上第一次半年报收入突破千亿大关。

        与此同时 ,中国建材以29.74%的毛利率 ,获得了高达333.59亿元的毛利润 ,股东应占溢利57.67亿元。

       中国建材的母公司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 ,以前许多人以为中国建材集团赚钱很少 ,其实“现在的中国建材集团是一个很是能赚钱 ,非;嶙 ,很是值钱的公司”。

       两材合并(中国建材集团和中材集团)的时间节点 ,恰好和水泥价格上涨、水泥企业业绩爆发时点相吻合。在供应侧结构性革新的推动下 ,整个行业的供需关系 ,一直在悄悄的扭转。

       除了水泥行业 ,中国建材集团经营的其他工业如玻璃纤维、石膏板、风机叶片等多个细分行业同样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 ,就连最需要烧钱的新质料碳纤维 ,也在行业内最早做到了量产和盈利。

       宋志平注重资本运作 ,也看重新兴工业 ,但他所有的资本运作和结构 ,都是建立在真实盈利能力的基础之上。

       在所著的《经营方略》一书中 ,宋志平收录了一段在北大光华治理学院的授课讲话:创立良好效益是做企业的出发点 ,也是重要目标 ,更是企业必须担负的责任。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和训练 ,中国建材内部早已形成了以赚钱为荣、不赚钱为耻的内部文化。

三精治理

中国建材的大规模战略整合已经基本完成。


       已往十年的时间里 ,中国建材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行颐魅整合 ,重塑了中国水泥工业的花样 ,形成了全中国乃至全球规模***的建材企业集团。

       与此同时 ,中国建材照旧全国规模***的玻璃纤维企业 ,***的新型建筑质料企业 ,旗下多项产品市场占有率、收入规模位居行业首位 ,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可是在采访中 ,宋志平坦言 ,中国建材的大规模战略整合已经基本完成。

      通过整合获得全球***的水泥产能之后 ,中国建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细化治理方面 ,希望在产品价格稳定的同时 ,夯实企业经营的基本 ,通过提高效益获得更好的业绩。

       宋志平将这些治理战略总结为“三精治理” ,也就是“组织精健化、治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 ,目的是建立更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 ,本钱事先的生产治理体系 ,和效益优先的经营治理体系。

       这三个要害点直指企业的盈利能力——更精干的组织结构意味着更强的组织竞争力和更低的治理用度 ,本钱事先的生产治理体系可以让企业获得更高的毛利润 ,以效益为先的治理体系 ,则可以***水平地释放企业的盈利潜力。

      许多中国企业坚信规模效益 ,世界500强是许多中国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做大并责难事 ,可是规模越大价钱就越高 ,危害越多 ,一旦倒下对社会的危害也会更大。做企业要完成从做大到做优的转变。”宋志平体现。

       逾越欧洲***的建材企业圣戈班之后 ,中国建材集团已然是全球规模内***的建材企业 ,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先者”的角色转变。

      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 ,即即是成为行业第一 ,中国建材集团仍然在对标同行业的优秀企业 ,关于内部精细化治理 ,中国建材集团对标的正是行业内的另一家优秀企业海螺水泥(600585.SH)。在他看来 ,两家企业处在相互学习的良性状态。

       目前中国建材集团拥有26家科研院所、3.8万名科技研发人员、凌驾1.1万项专利 ,雄冠全行业 ,其研究院资产规模远超同行。这是中国建材集团在行业中占据科技优势的基础。

        中国建材旗下的泰安中联 ,一个日产5000吨的全智能化生产线只需要50个人。而古板工艺下 ,这样的产能则需要2000人左右;其生产每吨熟料所需耗煤只有85公斤 ,在通例技术下 ,则需要110公斤左右。

尊龙凯时登录首页(中国游)官方网站

做能赚钱的立异

“企业首先要做能赚钱的立异 ,把立异和效益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建材集团更像是一个***的行业立异平台——险些囊括了中国建筑质料行业所有的技术 ,并且仍在不绝研发新技术。

       宋志平认为 ,技术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 ,中国建材集团有更大的生长空间 ,“力量更大。”除了销售水泥产品之外 ,中国建材另有大宗的水泥成套装备产品可以对外出售 ,这是其他同行所不具备的优势。

        例如中国的水泥公司绝大大都都是接纳中国建材的成套装备和技术 ,中国水泥行业标准和检测认证也是由中国建材集团下属单位完成。

       宋志平统计 ,目前新质料工业已经占到了中国建材集团整体利润的三分之一 ,集团还重点培育了包括碳纤维、铜铟镓硒等在内的多项立异技术产品 ,这些新型质料有着巨大的盈利潜力。

       长时间的技术储备 ,让中国建材的产品线有更高的技术门槛。技术优势所带来的价值 ,可见一斑。

        宋志平对集团科研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经常在内部强调 ,企业要做有效的立异 ,“面对市场约束 ,企业首先要做能赚钱的立异 ,把立异和效益紧密联系起来。”

       在宋志平看来 ,目前许多比较超前的立异其实是在“赶时髦” ,脱离了技术立异最原本的目的——创立效益。

      “我们要把科学和技术离开 ,要把创立和立异离开 ?蒲俏巳鲜妒澜 ,技术是为了革新世界 ,企业立异属于商业化的技术立异 ,要解决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最终权衡它的是效益。”宋志平说道。

       如果完全脱离了效益去做立异 ,许多资本市场上的故事讲不下去。例如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和目前海内时常冒出的石墨烯项目 ,都是明显脱离实际 ,更多体现出科研甚至科学领域的特点。

       技术立异意味着更大的资本投入和更多的时间投入。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 ,他在中国医药集团任职董事长的时候了解到 ,研发一种新药 ,或许需要十年的时间 ,和十亿美元级别的投入 ,这让中国企业望而却步。

      “相当多的企业 ,是在做产品立异和商业模式的立异 ,包括阿里巴巴在内 ,做的都是商业模式的立异 ,是新技术的应用 ,是对基础商业要素做出了重新组合。”

       通过科技立异 ,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在新质料领域实现领先 ,在全球规模内来看 ,都已经称得上是一家高科技企业。

尊龙凯时登录首页(中国游)官方网站

解决技术“卡脖子”

中兴通讯和华为的遭遇 ,让宋志平意识到 ,这是鞭策着中国企业加速立异的警钟。

        30年前 ,日本的白色家电工业是其工业支柱工业之一 ,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在早期中国市场上是高端和质量的代名词。

       但在随后的生长历程中 ,韩国、中国的白色家电工业崛起 ,日本白色家电行业日趋没落 ,包括东芝、三菱等在内的大型企业纷纷转型新型质料工业。

         日本在光刻胶、氟化氢、含氟聚酰亚胺等新质料领域占据鳌头 ,这些都是芯片、智能硬件等产品必不可少的质料。

       2019年7月 ,韩国芯片工业遭遇了日本新型质料企业的进口限制 ,韩国三星、SK海力士和LG显示等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刚刚爆发在邻国身上的“卡脖子”事件 ,让宋志平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质料工业的至关重要。

       而在此之前 ,中兴通讯和华为的遭遇 ,让宋志平意识到 ,这是鞭策着中国企业加速立异的警钟。

       作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 ,更应该有紧迫感和; ,要“加速要害焦点技术的攻关 ,在这方面掌握主动权 ,才不至于被卡脖子。”

       2019年6月 ,由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凯盛科技集团打造的 ,我国首条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在安徽蚌埠乐成燃烧 ,进入设备联动调试阶段。

       TFT-LCD玻璃基板是电子信息显示工业的要害战略质料 ,我国此前产量很是有限。特别是供应大尺寸液晶电视所需要的8.5代产品 ,在此之前无法实现自主生产。项目量产之后 ,我国将成为美国、日本之外 ,全球少少数掌握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技术的国家之一。

       宋志平介绍 ,针对TFT-LCD玻璃基板 ,中国建材已经深入研发了十年。除此之外 ,还在铜铟镓硒、碲化镉太阳能薄膜方面进行了八年左右的研发投入 ,碳纤维已经做了十年以上。

       这些产品要么刚刚投入量产 ,要么刚刚实现盈利 ,与水泥等古板强项相比 ,利润还不在一个体量上。“新质料工业的培育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们要有耐心、有定力 ,现在能做到不亏损 ,我就很兴奋了。”宋志平笑道。

       关于大大都企业 ,特别是资本实力比较弱的民营企业来说 ,在此类重要质料上的长时间、大规模投入上往往捉襟见肘。

       但中国建材集团在这方面就会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成熟的水泥业务 ,可以给烧钱的新业务以足够的资本支持 ,甚至不需要去寻求危害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 ,中国建材集团把自主立异和集成立异结合起来 ,大力生长光电质料、复合质料、膜质料、石墨质料、工业陶瓷、人工晶体等六大新质料业务 ,不少技术是从全球规模内整合而来 ,充分发挥了中国建材兼容并蓄的强大整合能力。

       随着科创板的正式推出 ,宋志平开始考虑更早地让中国建材集团旗下高新技术工业与资本市场相融合 ,改变以前在实现良好盈利之后再将其推到资本市场中的老例。

       “我们有很是优质的立异业务 ,随着资本市场越发市场化、国际化 ,我们培育的技术也将和资本市场更迅速地结合起来。”宋志平体现。

全球整合技术

技术相助与交易是对外相助中很是重要的一项 ,称不上是什么“敏感话题”。

       一直在搞自主技术研发的宋志平 ,并没有“闭门造车” ,而是通过在全球获取技术能力来为企业翻开生长空间。

       中国建材集团坚持全球采购 ,从日本丰田手中买织布机 ,从西门子手里买控制系统 ,甚至连自己最擅长的水泥制造装备 ,也会从法国、德国、丹麦、日本的友商那里购置一些。

       除此之外 ,中国建材集团还在全世界规模内和其他企业相助扩展市场 ,联合第三方开发 ,在非洲与施耐德相助 ,在亚洲则是与三菱相助。

       在贸易摩擦和“逆全球化”的影响下 ,许多企业的领导人都对国际业务、对外相助越发慎重 ,但宋志平并没有因此延缓与外部的相助。

       他告诉《英才》记者 ,在中美贸易摩擦最“热闹”的一年 ,反而是他出国考察、洽谈最多的一年。

       在美国麻省理工、法国、德国、以色列和日本 ,宋志平一直在不绝地旅行、研究和学习 ,他称之为“立异之路” ,学习别人的立异与技术。

        正是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 ,跨国公司始终坚持在中国投入 ,始终寻求与中国企业的相助 ,包括技术领域的相助与交易。

       中国建材集团有不少重要的技术都是通过收购外洋技术实现的。在宋志平看来 ,技术相助与交易是对外相助中很是重要的一项 ,称不上是什么“敏感话题”。

       这是因为技术自己也是商品 ,而只要是商品 ,就必须寻求流动 ,并且在流动中抵达其价值的***化。

       在宋志平眼中 ,技术的交易就是这样顺理成章。早在上世纪90年代 ,他在北新建材(000786.SZ)担当董事长的时候 ,就和多个国家接洽 ,希望购置矿棉吸声板的技术 ,包括美国和日本的企业。

       宋志平告诉那家日本企业的高层 ,这项技术“可以从你们手里买 ,也可以不从你们手里买 ,因为这并非是日本企业独吞的技术 ,你不卖 ,我就去法国企业那里买 ,法国企业还不卖 ,我就去找美国同行 ,总有一家会卖给我。”最终日本企业将技术卖给北新建材。

       技术自己虽然具有壁垒效应 ,但也处在不绝地升级变革当中。所以其体现出了被;さ闹匾 ,也有其商品的一面 ,会寻求被交易。因为一旦技术完成了更新换代 ,那么原本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给所有者带来利益的***化。

       “你在接触西方至公司的时候 ,就会发明一个问题 ,他们都愿意卖技术。除非有些政府有格外的限制 ,企业是阻挡限制的。”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

不保存国进民退

“并购是企业重要的生长方法 ,但只懂并购是不敷的 ,更重要的是后面的整合。”


        通过一系列收购整合 ,中国建材集团在不绝生长。

       中国建材集团由此培养出了强大的整合能力。宋志平认为 ,这种整合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仅仅用现金、股权进行收购 ,是远远不敷的。在已往几年的时间里 ,中国有大宗上市公司、民营企业集团进行了种种类型的收购 ,最终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贪多嚼不烂。”

       宋志平看到 ,“许多企业收购之前 ,自己做一家中小型规模的企业还不错 ,可是收购之后往往消化不良。”

       “并购是企业重要的生长方法 ,但只懂并购是不敷的 ,更重要的是后面的整合 ,如果不具备整合能力 ,就尽量不要去并购。”宋志平对《英才》记者体现 ,整合最重要的焦点 ,就是企业文化的融合。

       许多企业的情况是 ,原本应该是好文化去整条约化坏文化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好文化被坏文化影响了。

       宋志平认为 ,这是因为坏文化往往更具有侵略性 ,最终的结果就是坏孩子影响了好孩子 ,企业的整合也就失败了。

       已往两年的时间里 ,因为并购整合等多种原因 ,有不少民营企业陷入困境 ,最终被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购 ,一度造成了社会上“国进民退”的质疑。

       所谓的“国进民退” ,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被动的混淆所有制革新 ,但因为这是一种体现形式相对猛烈的所有制融合 ,最终体现出在话语权上的冲突。

       “许多民企觉得有央企进来以后很强势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从民企来看 ,不是说民企的决策就一定全部都是正确的。”宋志平认为。

        除了公共都很熟悉的融资难、融资贵之外 ,民企的问题不可是宏观层面 ,同样体现在微观层面上。自2012年以来 ,民营企业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扩张 ,“这里面有不少扩张是盲目的 ,实际上犯了已往国企所犯的过失。”

       反而是国有企业 ,因为吃过了苦头 ,所以自十八大以来一直在瘦身、健身 ,减少层级 ,减少家数 ,减少资产欠债率 ,尤其是2016年以来 ,凭据国资委要求开展了三年专项压减事情 ,所以在去杠杆时代到来的时候 ,能比较轻松地度过。

       在这种局面下 ,混淆所有制的推动就更应该注重契合 ,在战略上互补协同 ,相互之间的文化能够融合 ,站在民营企业的角度 ,要能够接受此前纷歧样的企业文化 ,在宋志平看来这是很是重要的。

       “民营企业遇到困难 ,希望获得国企的资助 ,混淆之后要接纳国有企业规范化的要求 ,提高自身治理水平 ,都像已往一样 ,也是不现实的。”

       反过来看 ,站在国有企业的视角上 ,也不可把民营企业视为“担负” ,而是应该借此时机 ,更好地去学习其市场精神 ,以及机制体制优势。

      “这是一个很是好的时机 ,把各人结合起来。”宋志平说道 ,在国际情况波动日益增大的配景下 ,更不应该去以国进民退或者民进国退的思维去看待这场混淆所有制革新 ,而是应该“国民共进”。

        他认为关于国有企业来说 ,应该以容纳的心态去看待民营企业 ,在融合的历程中让民营企业和员工有所收获。

企业焦点在人力资本

没能看到国有企业的革新“改到头” ,许多已显露的问题还没解决好。

       1979年大学结业 ,分派到北京新型建筑质料总厂事情后 ,宋志平已经在国资系统中事情了40个年头。

        在这40年的时间里 ,宋志平亲手将北京新型建筑质料总厂打造成一家业内最优秀的企业 ,也亲眼目睹了国有企业的衰落 ,在中国建材集团历史上问题重重的最艰难时期上任董事长 ,并一步步带着这家草根央企扭转颓势 ,生长壮大。

        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宋志平 ,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获得了企业层面与个人维度上的乐成。他清楚地知道市场关于企业生长、经济生长的重要意义 ,也很清楚地知道“混淆所有制革新”关于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当被问到这几十年中***的遗憾是什么?宋志平坦言是没能看到国有企业的革新“改到头” ,许多已经显露的问题还没解决好。

        宋志平认为 ,经过40年革新 ,国企在海内外上市 ,建立了规范的治理体系 ,成为竞争中性的市场主体 ,可以说已经基本融入了市场 ,但内部机制仍然有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没有与市场完全接轨 ,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半市场化”。

       最为明显的 ,就是关于人力资本价值的认定问题。“企业的焦点是要认可人力资本”。

       宋志平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件事。他另有一个身份是“中国企业革新与生长研究会会长” ,在他看来 ,这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古板的企业分派制度——人为或者奖金 ,已经不可适应科技时代的商业世界 ,人力资本在这个时代所发挥出的要害作用 ,已经和人力资本所获得的回报不可正比。

       “机制革命是推开国企革新的最后一扇门。什么叫机制革命?焦点就在于认可人力资本 ,加速内部激励机制革新 ,充分调动和引发人的积极性 ,如果人都走了 ,人去楼空 ,那纵然有资本又有什么用呢?”宋志平总结道。事实证明了 ,更早实行员工持股、经理层股票计划和科技分红、逾额利润分红的企业 ,一方面在经营上往往获得了更大的乐成;另一方面 ,也实现了社会财产的再分派 ,真正实现了“先富发动后富” ,实现了按劳分派 ,按资本价值分派。

       宋志平的遗憾 ,也许正是这个时代种种迷思的一个谜底。

独家高端访谈:

水泥行业要有一定的利润支撑

尊龙凯时登录首页(中国游)官方网站

整合新行动

       《英才》:怎样理解整合关于中国建材的重要意义?

        宋志平:中国建材是通过大规模整合快速生长起来的 ,如同一座移民都会 ,像深圳、浦东这些地方的原住民很少 ,大部分家民都是厥后才去的 ,可是这些都会都生长得很好。企业也是一样的。中国建材一路生长到今天 ,中间陆陆续续加入了许多成员 ,经过深入的内部整合优化 ,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组织。

        已往这些年来 ,中国建材在“联合重组+资本运营”两个轮子的驱动下 ,重组混淆近千家企业 ,创立了世界水泥生长史上的奇迹。这场整合意义深远 ,不但实现了自身迅速做大做强 ,也推进了行业的结构调解和转型升级。中国建材现有5.21吨水泥产能 ,为集团快速生长和新业务生长提供了支撑 ,可以说是起到了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在中国建材大规模重组的发动下 ,我国水泥工业集中度由12%提升到了凌驾60% ,重塑了竞争有序、健康运行的行业生态。

       《英才》:如何看待企业文化关于企业之间整合的作用?

        宋志平:整合的乐成 ,实际上取决于整合者的文化有多强大。整合者的文化强大了 ,那么新的企业进来以后 ,就会迅速被他的文化所融合。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强大的文化 ,整合后形不可配合的价值观 ,就会爆发文化冲突。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 ,区别只在于是先进照旧落后。在整合中 ,尤其要避免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渗透力。如果好文化不去同化坏文化 ,就会被坏文化同化和侵蚀 ,一旦坏文化站稳脚跟 ,就会一点一点地危及企业生命。最终的结果就是 ,新组建的公司迅速崩盘 ,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老话讲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好文化和坏文化不可同时并存 ,中国建材在重组中有一个底线 ,就是不认同集团文化的企业和企业家 ,一律不予接受。

        《英才》:中国建材集团在整合方面有哪些新的行动?

        宋志平:中国现在水泥一年销售22亿吨 ,骨料一年销售200多亿吨 ,是水泥的十倍。西方至公司自己销售的骨料都是水泥的2-3倍。没有好的骨料和砂石 ,就做不出好的建筑。在已往的整合里 ,中国建材没有做这一块 ,最近凭据“水泥+”模式 ,我们在实验做一些骨料等领域的整合 ,这就是细分市场的精耕细作。

        别的 ,我们也在整合一些新质料业务。经过恒久培育 ,中国建材集团的新质料业务异军突起 ,利润抵达100个亿 ,占集团利润的1/3。已往我们主要是玻璃纤维、石膏板这些新质料 ,现在搞六大新质料 ,包括光电质料、复合质料、膜质料 ,石墨质料 ,工业陶瓷、人工晶体。围绕这六种质料 ,一方面我们会自己生长 ,另一方面也会做一些整合。

从收工厂到收股权


       《英才》:已往几年国家层面的供应侧结构性革新一直在推进中 ,你认为这些政策未来会如何演进?

        宋志平:供应侧结构性革新提出3年多来取得了阶段性结果。钢铁、煤炭行业“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大批“僵尸企业”出清。从水泥行业来说 ,国家出台了国办34号文 ,相关部分出台了错峰生产政策 ,在行业协会的增进下 ,在大企业的引领下 ,在众多企业的配合努力下 ,水泥行业通过错峰生产、淘汰落后、环保治理、行业自律等手段 ,顺利走出低谷 ,实现稳健生长。

        2016年以来 ,水泥行业利润稳步提升 ,2018年凌驾1500亿元。中央经济事情集会提出了“牢固、增强、提升、流通”八字目标 ,坚持以供应侧结构性革新为主线的革新不摆荡 ,提升工业链水平 ,推动经济高质量生长是一项恒久任务。

       《英才》:整合兼并都陪同着杠杆的放大 ,关于企业来说 ,降杠杆的历程是怎样的?需要企业做出哪些改变?

        宋志平:正如你所说 ,整合兼并陪同着杠杆的放大。中国建材集团曾是个资不抵债、年收入只有20亿元的草根央企 ,这些年靠资本运营和联合重组生长壮大起来 ,但也形成了杠杆偏高的问题。

        例如 ,重组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时 ,划分遭遇美国金融;团分拗魅ㄕ裎; ,回A股时又遇上海内IPO关闸。但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 ,机缘不等人。阿拉伯人说“不可花没有到手的钱” ,而我们的重组就相当于花了没有到手的钱——用贷款的方法解决了重组的资金需求。

        去年 ,中国建材集团业务经营的净现金流有585亿元 ,具备良好的银行欠债本息偿付能力 ,所以集团的资产欠债率也快速下降 ,这恰恰是这种联合重组的大企业的生长纪律。

        在经历了重组整合中小企业后 ,中国建材不绝立异区域整合模式 ,投资入股海创、亚泰等7家大型水泥上市公司 ,实现了从收工厂到收股权、从与中小企业工业融合到与大企业资本融合的转变。

        近年来 ,我们在国资委指导下进行了有效压减 ,企业层级由七级减为四级 ,减少法人户数470户 ,资产欠债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 ,正是这些压减 ,使得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快速増长 ,在国资委央企业绩考核中连续获评A级。

盈利要合理盈利要合理


      《英才》:2019年有一些企业因为产品提价过快导致企业增长放缓 ,水泥行业是否会泛起类似的情况?

        宋志平:水泥价格的回升与你提到的这些企业情况不太一样。水泥这个工业很特殊 ,革新开放以来 ,水泥的价格就基本没涨过 ,而煤炭、钢铁的价格翻了好几番。

       二三十年前 ,水泥价格是煤炭的两倍 ,现在煤炭价格是水泥的两倍;全世界水泥和钢铁的比价都是1:3 ,在中国则是1:10。中国是世界上***的水泥消费国 ,但也是世界水泥大国中价格较低的。美国、日本等兴旺国家的水泥价格基本都是100美元以上 ,而中国还远不到100美元。并且水泥行业恒久以超低的利润供应建筑 ,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涨了这么多 ,而房地产中每平方米中水泥的本钱才60元左右 ,险些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水泥用量在不绝地增加 ,但因为供应量一直比用量增加得还快 ,这就使得水泥的价格很是低 ,企业还一直打价格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行业协会的协调下 ,这两年水泥行业增强自律竞合 ,用高技术、高质量、高效劳效劳建设 ,增进了水泥价格理性回归 ,这也是正常的。

         另外 ,现在水泥本钱记入的只是历史本钱 ,没有考虑环保、资源、减量等本钱 ,未来水泥行业淘汰过剩产能、去产能任务艰巨 ,企业的环保投入将继续加大 ,如果水泥行业要可连续生长 ,蒙受的本钱就要用合理的价格来支撑。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从企业自身来看 ,企业要盈利 ,但要合理和适度 ,这对企业的短期和久远生长都是有益的 ,也包管了消费者能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效劳。

        中国建材的水泥平均毛利率也只有30%左右 ,远低于兴旺国家45%左右的毛利率水平 ,这正是考虑到了在包管企业的合理利润的同时 ,还要充分包管客户的利益。

        《英才》:你还任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你认为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如何?

         宋志平:我国资本市场到现在也只有29年的时间 ,时间并不长 ,而美国生长了270年的时间。到7月31日 ,我国上市公司有3665家 ,总市值为58万亿 ,仅次于美国。如果没有这么多家的上市公司 ,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基本面 ,应该看到上市公司的孝敬也是很是大的。

        这些年如果没有这么多上市公司的努力 ,我们的经济也没有今天这样的基础。上市公司不可是经济的支柱力量 ,企业通过上市转酿成民众公司 ,也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一大批上市公司引入现代化的治理 ,也为我们的国际竞争提供了支撑。现在“一带一路”的主干企业大多是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也在结构调解、转型升级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上市公司是经济的压仓石、定盘星 ,是所有企业中的优等生 ,我觉得这些评价都是很是中肯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上另有待提高。资本市场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的质量 ,因此 ,要想有健康良好的资本市场必须有良好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做支撑。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在规范治理方面另有差别 ,整体经济效益也有待提高 ,尤其是个体上市公司还泛起了重大违规问题 ,给上市公司群体带来了不良影响。凭据中央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有关要求 ,证监会易会满主席对上市公司提出了“四个敬畏"和“四条底线"的要求 ,我出任上市协会会长到现在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但我已召开了多次集会 ,也对不少上市公司董监高进行了旨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培训 ,我还找了多个上市公司董事上进行深入交谈 ,我相信 ,经过上下配合努力 ,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会有实质性提高。

(全文下载)

媒体报道链接:

英才专访:宋志平:中国建材的三精模式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